Xiaomi:在苹果与三星的阴影下,40岁创业者用低价手机撬动全球的颠覆之路
Xiaomi 的崛起被视为全球科技史上最令人瞩目的故事之一。2010年,雷军携手一支八人创始团队正式创建了小米,在一个被苹果和三星几乎垄断的市场背景下,靠“高性价比、快速迭代”的策略迅速站稳脚跟。雷军出生于1969年,来自湖北省的一个小城,大学在武汉大学就读。早年他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对科技充满热情。\n\n在 Kingsoft 工作六年后,他创立了 Joyo.com——一个以图书、视频、音乐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以7500万美元卖给 Amazon。凭借这笔交易,他积累了资本与经验,为日后建立小米奠定基础。2010年,在 Temasek Holdings、IDG Capital、Qiming Venture Partners 的共同支持下,Xiaomi Electronics 正式成立。\n\n小米的名字源自“Xiaomi”一词,意指“小米粒”,而标志中的 MI 代表 Mobile Internet。公司最初的核心来自八位共同创始人,其中雷军的亲密朋友林斌拥有在微软与谷歌工作的经验。雷军并非追逐更高的财富,而是希望创造出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
In This Article:
起步阶段:MIUI 的诞生与安卓生态的自我造就
初次出道,小米并非直接造手机,而是打造自家的操作系统——MIUI。它以 Android 为基础,但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深度本地化与优化。2010年8月16日,MIUI 首次发布,短时间内便积累了数百万用户。\n\nMIUI 的快速成功为小米打开了生态之门,也为其后续进军硬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受到中国市场对 Google Android 的限制,团队选择走自有软件与生态的路线,逐步形成软硬件一体的生态体系。
第一代手机与销售奇迹
在 MIUI 获得初步成功后,小米决定进军硬件。2011年8月,首款智能手机 Mi1 面世,搭载旗舰处理器 Qualcomm Snapdragon S3,价格低于 300 美元。为了制造热度,小米采用“闪购”模式,35 小时内获得约 30 万张预订。\n\n2012 年,Mi 2 推出,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四核手机之一;首发阶段,前 50,000 部通过官网售出,50,000 部又通过雷军的微博在 5 分钟内售罄。11 个月内,Mi 2 系列累计销量超过 1100 万部,Mi 2S 一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超越苹果同级别机型的总和。
多元化与国际扩张
2013 年,米3 与 Redmi 系列相继推出,同时进入电视领域,推出 Mi TV。那一年,小米成为中国第五大智能手机厂商,销售量达到 1900 万部。2013 年,Hugo Barra 加入,负责国际化进程,首个海外市场定为新加坡,随后进入印度等国家。印度市场采取本地化生产策略,大部分设备在印度组装,只有部分元件从中国进口。随后,小米陆续开拓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等市场。
全球扩张的巅峰与挑战;俄罗斯市场与生态体系
2014 年,小米的市值突破 450 亿美元,第一季度出货超过 1100 万部,全年超过 6100 万部。产品线迅速扩展至空气净化器、路由器、便携充电宝、Mi TV 2、Mi Box Pro,以及极具性价比的 Mi Band 1(仅 13 美元)。前 100 天就卖出超过 100 万条。\n\n欧洲市场在 2016 年打开第一扇门,雅典官方 Mi Store 开幕,2018 年又与 Three 签署合作,将手机推向英国、丹麦、爱尔兰、奥地利、瑞典等市场,现今产品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n\n俄罗斯市场的故事同样重要。2015 年 Xiaomi 首次正式进入俄罗斯,通过 Marvel-Distribution 推出 Mi Pad,但并未取得成功。2016 年官方重新进入俄罗斯,Mi4C 等机型在当地零售渠道上线,2017 年以 Mi MIX、Mi Note 2、Redmi 4X 引领本地销售。如今,Xiaomi 仍是俄罗斯市场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已走过三年之久。\n\n如今,小米构建起覆盖笔记本、智能手表、家电、智能家居等广泛生态的多品牌体系,手机仍然是核心,品牌包括 Xiaomi、Redmi、POCO,未来还将继续拓展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