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在英国街头操控中产酒客的阿尔巴尼亚贩毒网:社媒招募、软弱司法与一名25岁贩毒者的崛起
在英国,阿尔巴尼亚犯罪团伙的势力日增,毒品头目公然嘲讽“软手司法”,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招募贩卖可卡因的机会。卧底记者调查显示,在伦敦中心地带,25岁的 Erik(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裔)通过在牛津街与苏豪等高档酒吧工作,建立起面向中产阶级酒客的可卡因客户网络。 他自称最近才因携带六袋可卡因被捕,但仍表示要尽快回到街头赚钱。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并非通过地下头目,而是在 Facebook 小组“Albanian Community in the UK”公开发布自己的电话号码,向潜在合伙人招聘。这些群组正成为广告贩毒岗位的重要渠道。 (本文中披露的广告、截图、以及对话均来自卧底调查的记录。)
In This Article:
主角内幕:25岁阿尔巴尼亚贩毒者 Erik 的崛起与招募手法
在半小时的会面中,Erik 自称是“老练的贩毒者”,他向记者透露自己在牛津街和苏豪的酒吧工作时,便结识了大量中产阶级顾客,向他们销售数百英镑的可卡因。 他还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只把电话放在 Facebook 小组中,靠联系来扩张线(他的‘线’)——并非依赖地下头目,而是直接通过社媒招募。几个月前,他刚在英国遭遇警方调查,被指控携带六袋可卡因,最终两周后无罪释放。 如今,他又计划重返伦敦街头的贩毒生意,但表示“电话被拿走后线就崩溃”,需要新的生意伙伴来维持网络。
英国警察 vs 家乡的暴力传统?他的话让人震惊
面对记者的提问,Erik 称英国警察“更软”——而在家乡,警察“会砸你、砸你脸”,甚至拥有枪支。他说:“这里的警察更强硬。”他补充道,若被问及对警察的恐惧,他耸耸肩回答:“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没有。” 这段对话引发公众对英国执法与庇护制度之间张力的讨论。调查也让人质疑警方与司法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的实际效力,以及是否存在让犯罪分子反复进入英国的循环。
社媒成招募武器:Facebook、TikTok 上的“工作机会”其实是贩毒广告
调查显示,阿尔巴尼亚团伙通过 Facebook、TikTok 等平台发布大量招聘信息,招募贩毒人员。账号以“Albanian Points”或“Albanian Cocaine”等名称存在,甚至用雪花表情符号或“点数”一词来隐喻可卡因——点数等于一克。 广告覆盖英国各地,从曼彻斯特、伦敦到剑桥、伯恩茅斯等地。一个帖子写道:’60–80 点,一周六天,东伦敦每天工作12小时’,若按此量出售,理论上每周可赚约 24,000 英镑。 TikTok 在本刊曝光后短时间内移除了相关账号;Facebook 对此未正式回应,但调查仍在继续。
制度漏洞与英国的代价:庇护体系、再入境循环与阿尔巴尼亚帮派的全球网络
NCA(国家犯罪局)表示,阿尔巴尼亚团伙在英国各地活跃,甚至包括偏远城镇和农村地区。贩毒所得大量资金被转移出英国,流向阿尔巴尼亚及其他欧洲市场,涉及数以百万英镑的资金洗钱与跨境转移。 文章回顾了几起典型案件:Valentin Roci、Marios Mecani、Xhanluka Duraj、以及“Denzel”与“Mario”帮派等,被控或被判参与贩毒。英国法院多次判处数年至数年半的刑期,但与跨境犯罪的规模相比,往往显得偏轻。 此外,庇护制度与小船移民的现实,导致部分罪犯以“猎物—被遣返—再入境”的循环再次进入英国,继续犯罪。政府及执法机构表示将加强遣返、打击线上贩毒活动,并与技术平台合作,封堵犯罪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