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人如此之多死于工作?自1969年首例过劳死至2020年近两千起的警示
日本正经历一个被称为“卡罗西”的现象——过劳死。自1969年首例发生以来,到2020年的官方统计接近两千起,范围涵盖因长期压力导致的死亡和自杀等多种形式。2019年,政府在“劳动感谢日”举行了一场特别仪式:空中放飞300盏灯笼,象征那些被工作压垮、没有休息的日子。
In This Article:
历史根源:昭和时期的创伤与日本劳动神话
日本的勤劳文化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战后重建的历史之中。学者们指出,昭和时代(1926-1989)的冲击与苦难促成了“劳动至上”的社会观念。战后重建需要极高的纪律和自我牺牲,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所谓的“日本经济奇迹”。终身雇用的概念由前首相吉田茂推动,强调员工在同一家公司一生服务、稳定晋升。这种制度培养了高度忠诚的企业文化,并把加班视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一桥大学教授小野弘指出,这种文化源于集体主义,与欧洲更强调个人主义的工作模式形成对比。
从‘卡罗西’到现实的警示:数字背后的边界与代价
随着时间推移,超时工作成为社会常态。1969年,第一起因过劳死亡的事件在办公室发生。此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逐渐被冠以“卡罗西”之名,既包含心脑血管疾病,也包含因长期压力所致的自杀。到2011年,因职业困难导致的自杀记录接近2700起。2015年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过劳死者每月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超过100小时者也不少。
个人故事揭示制度矛盾:休假文化与职业压力的拉扯
2019年,一名工程师在一年中仅休息两天,尽管他本应享有20天年假,却因害怕被视为不敬而放弃。最知名的案例来自电通(Dentsu)的Matsuri Takahashi,在8个月内累计超时108小时,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诉说痛苦,最终走向自杀。该公司在1991年也曾有员工因过劳自杀。法院曾要求改善工作条件,但变化并不彻底。Takahashi事件引发全国关注,促使企业与政府反思工作文化。
改革的尝试与现实挑战:法律是否真正改变工作文化?
2018年,日本政府通过劳动改革法,要求雇主严格控制加班、创造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并对超时给予补偿,但在实际执行中成效有限。日本人仍以工作为生活的主轴,文化的变革需要更多时间、教育与制度上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