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Image x 0.00 + POST No Image

死亡边缘的微光:生物光子在死亡前后显现的惊人证据

SHARE
0

一项来自卡尔加里大学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声称,活体动物和植物叶片都会发出可见波段的超弱光子发射(UPE)。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动物死亡前后,研究人员观察到光子的数量显著不同。死后发光下降趋势清晰,仿佛生命的“光灯”在熄灭。这项结论在学界引发质疑,因为生物过程发光在理论上应极其微弱,容易被环境光和热辐射淹没。

死亡边缘的微光:生物光子在死亡前后显现的惊人证据

实验设计:从活体到死体的对比观测

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放大CCD和CCD相机,在黑暗箱中对四只活着的老鼠进行成像,一小时后对它们实施安乐死,再在同一条件下再成像一小时。在整个过程中,动物被维持在接近体温的状态,以尽量排除温度对观测的干扰。结果显示,活体和死体确实能检测到可见波段的光子,但死亡后的光子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清晰。

实验设计:从活体到死体的对比观测

植物也在“发光对话”:拟南芥与矮伞树的叶片研究

研究进一步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矮伞树(Heptapleurum arboricola)叶片进行应激试验。通过对叶片进行物理创伤和化学刺激,发现受损部位的光子发射显著高于未受损部位,且在整个16小时成像期间都更亮。研究推测,这种发光源,可能来自活细胞产生的反应性氧种所引发的化学反应。

植物也在“发光对话”:拟南芥与矮伞树的叶片研究

为何重要?若得到证实,或推动非侵入性健康监测的未来

若这种微光信号能从局部扩展到全身,或用于评估健康状况与组织应激,便有潜力成为一种全新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不过,环境光干扰、热辐射以及信号与背景的区分仍是关键挑战,需要更多的重复与验证。这也让人重新思考生命在光的层面上的表现——健康可能以光的形式低声存在。

为何重要?若得到证实,或推动非侵入性健康监测的未来

科学争议与未来方向

这项工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强调了生物光子的可观测性及与非活体的对比。生物光子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关于信号的来源、观测方法以及如何避免环境干扰,仍需更多证据。文章也提到,早期版本于2025年5月首次发布,未来研究需要在更大范围和不同物种上进行重复验证。

科学争议与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