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全自主人形店在北京开幕:G-1机器人零干预运营,日服务成千上万顾客
在北京,Galbot 推出的“首家全自动人形店”正式开门营业。店内的 G-1 双臂人形机器人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经营这家小型角落商店。视频中还出现了这样的字幕:“The humanoid robot Galbot G-1 runs everything, serving thousands of customers each day. From greeting visitors to serving drinks, snacks, and pharmaceuticals, Galbot autonomously handles every order, with zero teleoperation, powered by Galbot’s proprietary GroceryVLA and GraspVLA.”(从迎宾到提供饮品、零食和药品,Galbot 全自主管理每一个订单,零遥控,依托 Galbot 的 GroceryVLA 与 GraspVLA。) 尽管这仍是一个概念性的展示,但现场人潮涌动,众多路人围观它在店内的表演。视频与现场画面共同呈现了这个新奇景象的热度与讨论度。
In This Article:
G-1机器人:双臂人形、零遥控的自运营原型,6月发布、搭载专属系统
这款 G-1 机器人属于 Galbot 的前沿尝试,具备双臂结构,并在2024年6月正式发布。它被置于一个小型售货场景中,负责接待、挑选商品、处理订单,所有流程均由机器人完成,且不需要远程操作。 G-1 依托的是 Galbot 的 GroceryVLA 和 GraspVLA 两套专有系统,支持从接待到交付的全流程自动化。与传统的智能货柜相比,G-1 的运行更像一个“店员”,但在速度与稳定性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
扩张蓝图与核心挑战:未来一年在十城布点100店,自然语言与运作速度成为关键
Galbot 创始人及 CEO 文爱荣表示,未来一年内,该公司计划在十座城市开设约100家门店。这一扩张目标体现出对机器人在日常零售领域潜力的信心,但也暴露出现实挑战。 他指出当前的两大难题是:自然语言的互动以及提速改进。要让机器人更自然地与顾客对话、理解不同口音和方言,同时提高下单和出货的速度,这对现有技术来说仍是艰巨任务。
现实阻碍:噪声、方言与移动性,何时能在现实世界稳定量产?
真正的障碍并非单一技术难点,而是一系列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问题。环境噪声、区域口音的处理、以及机器人在多变场景中的导航与移动性,都是需要解决的核心环节。 尽管工程师们在近年取得了显著进步,关于在大规模生产中采用哪种移动方案、以及如何在不同城市实现一致性,业界尚无共识。颐和园等地最近又新增了一个店铺,显示出这项技术已进入更多场景,但距离真正的规模化普及仍有一段路要走。
潜在影响与启示: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与劳动市场的更多可能
这家店虽然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它为未来机器人进入日常消费场景提供了清晰的镜头。若未来规模化落地,机器人在商店、服务业乃至治理与监控等领域,将带来深刻影响。 作为为 Futurism 工作的科技与交通记者,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社会结构、工作形态与公共空间使用方式的再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