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玻璃化要塞:当石墙在烈焰中熔成一体
在欧洲的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人们在山丘上筑起石墙防御。但大约200座遗址留下同样的烧灼痕迹:墙体被烈焰烧到近乎融化,石块彼此熔合成一个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玻璃体。这些被称为玻璃化要塞(витрифицированные форты),至今已成为考古学界最耐人寻味的谜团。没有人能完全解释为何要这样烧出一块无缝的岩体,也没人能完全解释它们曾经的用途和建造者的意图。
In This Article:
看似敌袭的证据:高温下墙体熔成玻璃,竟无粘结剂却依然成一体
最初,学者们认为这是敌方袭击的痕迹。奇怪的是,在墙体的缝隙里没有任何砂浆或粘结剂,但高温却把石块熔化并粘合成一个连续的玻璃状块,牢牢把墙体连在一起。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惊人的结论:石头是干燥砌成,随后被蓄意点火,烧成一个整块,成为一个极为坚固的结构。这不是简单的火灾,而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施工方式。
学术界的分歧:偶发现象还是蓄意工程?
学术界因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 витрификация 只是其他活动的副产品,例如矿冶过程中的高温、或用于信号的篝火等。另一派则坚持这是一次有目的的建筑行为,旨在通过高温改变墙体的结构。
1930年代的首次实验:三小时火焰、1200℃温度、与木框墙
1930年代,研究者华莱斯·托尼克罗夫特(Wallace Thornicroft)与维·戈登·柴尔德(V. Gordon Child)进行了首次对照实验。他们用石板砖砌成墙,夹以木质框架并点燃,火焰持续约三小时。墙体最终坍塌,熔化碎块中出现木材残留。研究者据此估计温度约达到1200°C,这一数据成为理解玻璃化现象的重要线索。
后续研究:长期高温与闭合空间的作用,以及玻璃化是否增强石材强度
后续研究表明,单靠点燃木框架不足以解释如此强的玻璃化。火焰很可能在被土壤、黏土与可燃物如泥炭填充并封闭的空间中持续数日,温度维持在千度以上。这排除了偶然火灾或敌对行动的可能,指向蓄意烧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