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就是新石油:到2030年全球垃圾产业将超过2.3万亿美元,主资源竟然藏在街头
垃圾不是肮脏的东西,而是城市角落里隐藏的财富。到2030年,全球垃圾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2.3万亿美元,主资源竟然躺在街头的垃圾堆里。 全球每年产生的废物超过20亿吨,预计到世纪中叶将增至约38亿吨。若把这些废物堆起来,体积相当于每年有3800座埃菲尔铁塔被垃圾覆盖。 这个庞大的流量早已成为企业与地下势力的共同口粮。
In This Article:
回收的现实:五彩桶背后的真相
全球塑料回收率仅约9.5%,美国约6%;即使在法规最严格的国家,回收率也很难达到20%。 铝的回收效率比塑料高出20倍,因为再熔炼可以让能源节省约95%。 另一方面,塑料包装和购物袋几乎最终都被埋进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炉。五彩缤纷的分类桶,更多像城市对环保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拯救地球的工具。
填埋场的金钱机器:每吨垃圾都是稳定收入
跨国界的‘填埋费’成为核心利润点。美国平均每吨69美元,欧洲为80至150欧元,英国的填埋税甚至超过100英镑。 2024年,Waste Management在填埋业务上的EBITDA利润率达到37%,超过了苹果和埃克森美孚的利润水平。纽约市每年处理超过1400万吨废物,相关市政成本高达20亿美元。对城市而言,垃圾是开销;对运营商而言,垃圾是稳定的、几乎不受股市和油价波动影响的收入来源。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Waste Management的股票自1990年代以来上涨约3900%,现价约216美元,总市值约870亿美元,接近BP的规模。
Put-or-Pay:环保之路的隐形负担
所谓 put-or-pay:城市承诺每年向处理商提供固定量的垃圾,即使居民减少垃圾、降低产生,城市还是要向运营商支付罚款以弥补不足。 这类合同在欧美广泛存在,结果是环保努力越多,纳税人承担的成本越高。 为减少风险,运营商推动新建焚烧厂,让垃圾转化为稳定的、可预见的收入来源。可见,短期的环保热情,往往转化为长期的财政负担。
全球重构与社会代价:从中国禁令到北南不平等
2018年前,全球大量塑料废物被运往中国。中国的“国家剑”政策关闭边境后,万千吨废物转向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尼、加纳等地。欧洲国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分拣体系;部分废物仍运往非洲,北方富裕国家把问题转嫁给相对贫困的南方。 填埋场不仅是垃圾堆,也是甲烷的大工厂。美国填埋场约占全国甲烷排放的16.9%,甲烷的气候效应约为CO2的80倍。卫星也定位出若干“超级排放者”。 未来,填埋气的收集与销售已成为潜在的“绿色燃料”市场,规模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 在俄罗斯,废物处理市场规模约5000亿卢布/年,自2019年以来实行地区性垄断,居民费率上升,企业资金聚集。审计显示,俄罗斯回收率不到7%,90%的废物仍进入填埋场。欧洲联盟的回收率大约为23%,荷兰甚至低于3%。Volokolamsk等地的抗议显示,这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社会危机的前沿。 如果不改变,到2050年全球废弃物总量将达到38亿吨/年,全球成本可能达到6400亿美元。垃圾就是新石油:一次燃烧,带来的是长期的、难以抹去的社会与环境成本。 作者的话:我已在Telegram写作并披露了5年的内幕信息、数据与分析;这是一种不依赖主流新闻的独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