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Image x 0.00 + POST No Image

极限蜂巢:1200米悬崖上700个木箱守护濒危中华蜜蜂

SHARE
0

想象一座1200米高的峭壁,700个木箱像燕巢般整齐排布。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内,为濒危的中华蜜蜂而设的野生蜂巢保护区。 在中国,蜂蜜产量约占全球近半,但当地野生蜜蜂的80%以上已在野外消失。 研究者将原因指向外来物种——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的入侵,随之而来的新感染和繁殖行为的破坏让本地蜂群陷入生存危机。

极限蜂巢:1200米悬崖上700个木箱守护濒危中华蜜蜂

为何将蜂巢安置在悬崖之巅?用地面避熊的尝试换取生存

蜂巢之所以依墙置于悬崖,是为了让这群珍稀蜜蜂远离掠食者,尤其是爱吃蜂蜜的熊。 过去把蜂箱放在地面,熊几乎每周都会撕毁它们。围栏、驱兽器甚至陷阱都无济于事。于是,团队决定把蜂箱升到高处,形成“墙”般的高空防线。 项目负责人张云表示,这不是冒险拍脑袋的决定,而是为了给蜂群提供稳定的生存机会。

为何将蜂巢安置在悬崖之巅?用地面避熊的尝试换取生存

极限采蜜:两季采收、最小化防护、与更温顺的中华蜜蜂

每年春秋两次采蜜,蜂农在清晨攀登悬崖,当大多数蜜蜂尚未离巢时就开始工作。 防护装备极简,通常只佩戴面罩。当地人称中华蜜蜂比欧洲蜜蜂更少攻击性,通常不会无故叮咬。 到达山巅的路线依靠下层箱子作台阶,顶端往往要靠绳索才能进入。这是一项真正的极限运动。

极限采蜜:两季采收、最小化防护、与更温顺的中华蜜蜂

科研前线:基因银行与杂交研究的希望

这里不仅是养蜂地,更像一个野外研究基地。来自多所高校的科学家在这里研究蜜蜂的行为、基因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研究人员建立了中华蜜蜂的基因银行,以便未来在自然界完全消失时仍有机会重建种群。 同时,团队探索把中华蜜蜂与欧洲蜜蜂进行杂交,以期创造出兼具两者优点的新群体。

科研前线:基因银行与杂交研究的希望

文化传承与未来希望:从古代智慧到生态保护的灯塔

中国的养蜂历史源远流长,文献中蜜蜂象征勤劳与和谐,皇家园林也设有专门的养蜂师。 如今神农架的“蜂墙”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象征,也是未来生态保护的灯塔。 如果你喜欢探索世界各地边缘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继续了解文化、习俗与自然之间的生动对话。

文化传承与未来希望:从古代智慧到生态保护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