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ndl:一条“不用内衣”的民俗裙,如何承载纳粹阴影与现代热潮?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女装,而是一部关于身份、历史与政治情感的活历史书。Dirndl 最初出现在1870-80年代的乡村穿着中,后来被城市女性用来表达对德意志根源的认同。它在纳粹时期被改造成“纯正德意志乡村”的象征,战后因与纳粹意识形态的联系而一度被视为旧时代的痕迹而陷入禁忌。60年代起,凭借慕尼黑啤酒节的热潮,Dirndl重新回到广泛的舞台,成为南德、奥地利与瑞士等地民俗与旅游文化的核心符号。
In This Article:
起源与命名:Dirndl 的农村根源与名字的来历
Dirndl 并非一件古老的时尚发端。它起始于1870-80年代,是农民与女仆的日常服装——上衣、紧身胸衣、蓬松裙摆和围裙。\n\n这个词来自南德方言,Dirndl 直译为“年轻女孩、仆人”。正式的全名是 Dirndlkleid,亦被称作 Tracht(民俗服饰)。
走向城市:1910年代的流行与身份表达
在20世纪初,Dirndl逐渐走进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女性表达对乡村生活与德意志根源认同的方式。\n\n1910年,来自慕尼黑的犹太裁缝——莫里茨·瓦拉赫与尤利乌斯·瓦拉赫,为庆祝百年节日奥克托伯节,免费赠送一百件Dirndl给参与者。此举让Dirndl在城市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n\n这段历史标志着Dirndl从乡村衣物走向城市文化的转变。
纳粹时期的改造与象征意义
在纳粹时期,Dirndl 变得更加流行,被用作回归‘德意志纯粹乡村’的象征。但官方也对其进行了修改:取消了紧贴教会的封闭领口,增深领口、缩短袖子,裙摆延长到膝盖以下。\n\n通过这些改动,Dirndl 被塑造成反对城市工业现实的乡村理想形象,成为宣传工具的一部分。
战后困境、复兴与今日穿着习惯
二战结束后,Dirndl 曾因与纳粹意识形态的联系而一度被边缘化,1950年代在德国和奥地利甚至被禁穿。\n\n但从1960年代起,Dirndl 通过慕尼黑啤酒节的传统,重新走入公众视野,成为服务行业和旅游业从业者的标志性服装,也成为南部地区民众日常穿着的一部分。\n\n苏珊娜·克拉特滕(Susanne Klatten)表示:『我不仅在节日里穿Dirndl,而是日常穿着。这是德国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根源相联系的纽带。』\n\n关于内衣方面,经典Dirndl 初期并不要求穿内衣,可能直接贴身穿着。然而如今,若穿裙装,女性会选择专门的低领胸罩和推胸效果的款式,常用白色以避免透出。\n\n如今Dirndl 已超越德国,成为德国侨民圈以及以 Bavaria 为主题的影视和文化中广泛出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