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名人之声:惠特尼·休斯顿的歌声在去世13年后再回到舞台
著名歌手惠特尼·休斯顿的遗产团队正在通过人工智能,为她即将开启的管弦乐巡演《惠特尼之声:交响致敬》重新提取并复现她的声音,距她于2012年去世已13年。 巡演利用Moises这家AI音乐平台提供的“干声分离”技术,从现有录音中分离出她的声音,力图达到接近原声录音室的音质。 这一做法引发了关于在逝者身后凭AI重现声音是否恰当的热议。 罗斯·迈克尔斯在声明中表示:这个项目展示了遗产艺人及其经纪方如何通过深思熟虑地使用AI技术,为乐迷创造有意义的体验。 尽管如此,这个领域的伦理议题仍在展开辩论:从让逝者声线重现的正当性到侵权和名誉权的界线等。
In This Article:
技术细节与创作初衷
Moises提供的干声分离技术被用于从现有录音中分离出惠特尼的声音,并尽量还原她的原声质感,力求实现近录音室水平的音质。 遗产方Park Avenue Artists与Moises的合作获得了惠特尼的家人与经纪团队的支持。Pat Houston在声明中说: “我们知道这必须把这件事做对。” “Moises与我们的合作伙伴Park Avenue Artists在这项工作中以Whitney一贯的热情、关怀和创造力提升了这个想法。” 她还补充道:“结果确实非常特别,是长期粉丝的礼物,也是让新一代认识到她声音的有力开端。”
行业边界与版权之辩:AI与死者声线的边界
AI与音乐产业之间的碰撞正引发关于逝者遗产、署名权和创作控制的热议。 我们已经看到Aubrey “Drake” Graham利用AI复活说唱歌手Tupac Shakur的声音,以及The Beatles利用类似技术为John Lennon的声音创作新歌的报道。 另一方面,AI生成的翻唱在商业平台上的扩散也引发争议。7月,Spotify在Blaze Foley(去世36年的乡村歌手)的个人资料中出现AI生成的翻唱,被其生前合作伙伴称为“AI schlock bot”。 一些重量级行业人物去年签署公开信,公开反对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AI进行音乐创作,呼吁为这项技术设立保护机制。
案例的两端:从理解到警惕的平衡
但情况并非一律否定。乡村歌手兰迪·特拉维斯在中风后使用AI重新生成自己的声音,出于自我康复与继续演出的目的。 惠特尼案的复杂性也在于:她于2012年去世,且此前对AI在其声音上的使用尚无公开授权路径。这使得这类项目在伦理与法律层面需要更清晰的框架。 一些行业领袖和艺术家遗产管理方正在探索在尊重艺人意愿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艺术完整性。
巡演信息与未来展望
巡演名为“惠特尼之声:交响致敬”的演出将于9月20日在辛辛那提音乐厅开幕。 这场以逝者之声为核心的演出,折射出AI在艺术领域的潜力与风险:它可以扩大传奇的听众群,也可能模糊署名、所有权与个人意愿的界线。 对于观众、艺人家属和整个行业而言,如何在尊重艺术家意愿、保护创作者权益和推动创新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平衡,是未来需要共同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