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英里测试背后的疑问:梅赛德斯改装EQS,靠固态/准固态电池逼近极限
核心事实:固态电池一直被视为电动汽车的圣杯。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借助改装后的EQS,在经由丹麦的斯图加特-马尔默路线上测试,续航接近750英里,且还有约85英里的余量。 发布的声明中,奔驰CTO Markus Schafer 表示:“固态电池是真正改变电动出行的游戏规则的技术。” 奔驰还提出目标:在本十年末将此类创新推向量产,为客户带来更长的续航与更高的舒适度。
In This Article:
背后关键技术:FEST、准固态与全固态的边界
测试用的电池单元来自 American Factorial Energy,系统基于 Factorial Electrolyte System Technology(FEST),在 Factorial 网站上被描述为“准固态”,因为仍含有少量液态成分。 Factorial 还列出一种全固态设计,称为“Solstice”。不过,梅赛德斯与 Factorial 对当前系统的定位均视为固态应用。 奔驰称该固态系统是在与 Mercedes-AMG High Performance Powertrains(HPP)紧密合作下开发,HPP 是奔驰集团在英国布里克斯沃斯的F1技术中心。 新闻还提到,奔驰与 Factorial 的合作早于此事,并且 Factorial 还与 Stellantis 的合作;Stellantis 于2021年对 Factorial 投资了7500万美元。
动态气动执行器与能量提升
FEST 电池单元在 EQS 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具备一种所谓的“动态调节特性”。该系统通过气动执行器,在充电时调整体积膨胀、放电时的收缩,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电池容量。 奔驰称,这种调节使可用能量内容提升约 25%。
挑战与现实:能否走向量产?
尽管测试里程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但要将固态或准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面临成本、生产规模和供应链的重大挑战。 一个行业内部的比喻称,固态技术像盖一座十层高的房子:前九层易建,最后一层却最难。 如果技术真的按宣传实现商用,全球的电池供应链都可能被重新配置,产业将迎来一次深度变革。 奔驰强调,该项目由 A-Team 参与,且与 AMG HPP 的合作,以及 Factorial 与 Stellantis 的协作,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支撑。
未来展望:量产还是再等待一代?
如果固态/准固态电池按公开表述进入量产,将成为行业的革命性转折,电池供应链和生产体系都会被迫快速适应。 然而,现有的“状态-quo”供应链可能成为阻碍,成本、制造规模和可靠性仍是关键障碍。 奔驰设定了十年内在量产方面的目标,但要实现真正的普及还需要时间和行业共同努力。 这次路试为更高续航提供了希望,但要落地仍需大量投资与合作。